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,培养民族意识,引导团队成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以及文化自信和文化信仰,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。2022年7月10日,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“文化宣传”暑假社会实践团开展了“追寻文物古迹的脚步,探寻石刻艺术的宝库”的游古迹活动。团队成员一起前往洛阳龙门石窟,在龙门石窟的壮丽风景之中回顾历史,感悟古人的智慧。
“若问古今兴废事,请君只看洛阳城”,“千年帝都”洛阳几经兴衰,最盛时当属隋唐时期。龙门石窟,这座雕刻在石头上的千古绝唱,便是盛唐气象的最佳见证。从开凿到结束,400年的岁月在这里沉淀,留下了灿烂的石窟艺术,包含着生活在那几个朝代的古人的种种愿景。在下午三点钟的时候,队员们就已经在龙门石窟的大石门入口集合完毕,买票进入后,按照提前做好的旅游攻略开始游览。
最先入目的是大石门,这是一座仿唐风格的三拱石门,巍峨壮观,造型古朴典雅,穿过大石门就好像穿越回到盛唐时期。大石门后是一条宽阔又望不到尽头的大道,举目四望,满眼皆翠,宛如皇家园林。其中有一块大石上刻着“听松”二字,“天风引长松,萧萧满清听。坐石琴意真,凭阑醉魂醒。”
我们首先来到宾阳三洞。宾阳三洞是一所极具艺术魅力和鲜明美学风格的佛窟圣殿。走入宾阳三洞内,我们不禁感叹,这是来到了佛国仙境,它像一座琳琅满目的穹庭画阁,让我们从心灵到身体得到洗礼。洞内造像是北魏常见的“三世佛”题材,其神态庄严之中又透露几许慈祥,目光流露出关注人间的光彩。宾阳中洞窟内除了佛像外,用高超技术雕刻出的浮雕也是一大亮点。如《文昭皇后礼佛图》《魏孝文帝礼佛图》,精美绝伦的《帝后礼佛图》,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,但令人痛惜的是上世纪30年代被盗凿贩卖流散到海外。如今,当我们来到这里时,现存的塑像依旧能带来一场视觉上的饕餮盛宴与心灵上的洗礼,但那些泯灭在过去的珍品,则被后人用文字永存于历史中。
然后是万佛洞。万佛洞因洞内南北两壁雕刻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像而得名。整个洞窟金碧辉煌,满壁生辉的万佛与群像雕刻相互映衬,为世人描绘了一幅西方极乐世界的理想画卷。据说万佛洞造像工程的主持是宫中女官,运禅师是宫中僧官尼智运禅师,这不仅反映了当时佛教的繁荣和社会的开放程度,也反映了当时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。
再是奉先寺。奉先寺原名大卢舍那像龛,是龙门石窟开凿规模最大的摩崖像龛。整个佛龛造像布局为一佛、二弟子、二菩萨、二天王、二力士记共九尊雕像。传说主佛卢舍那大佛是武则天的化身,是依照武则天本人的相貌塑造的,而卢舍那的原意“佛光净明”“光明遍照”也与武则天自称为上明下空的“曌”字相吻合。奉先寺是唐高宗和武则天亲自参与主持经营的皇家造像工程,拥有龙门石窟规模最大的一组摩崖群雕雕像。气势磅礴、雕刻精湛,体现了大唐王朝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,也是唐朝这一伟大时代的象征。
最后我们来到了白园。“春江花朝秋月夜,往往取酒还独倾。岂无山歌与村笛,呕哑嘲哳难为听”白居易的长诗《琵琶行》从问世以来不知陶醉了多少人。白居易虽然表面醉心佛道,超然物外,但内心深处仍然关注着人民疾苦。白居易死前嘱咐后人将自己葬于东山琵琶峰之上,也就是现在的“白园”,永生与这片净土相伴。白园的明山秀水,花木树石无不体现出诗人性情和自然完美融合的特色。
唐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,而龙门石窟就是刻在石头上的唐朝。曾经,信仰崇拜让人们找到了摆脱痛苦的途径,给予人生活的希望。时间流转至今日,这些造像在风雨飘摇后不仅继续聆听着苍生百姓的悲欢离合,还连同当年工匠的精神为后世再现着往日的辉煌,呈现着鬼斧神工般的殿堂级艺术。这种穿越时空的美,值得我们在此驻足,在此用心感受。
本次活动的开展,让团队成员充分感受到了龙门石窟的文化内涵,了解到中华文化的魅力,增强了团队凝聚力,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承与传播。
(管理学院 撰稿 张喆 审稿 方园)